热烈庆祝,兔子文学站已经开通!

| 首页 |    | 免费区 |    | 收费区 |    | 图书定购 |

当前位置:兔子文学站  作者:星星  

我和我的隋唐梦

本篇文章已被阅读

    有空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李恪。在我的感觉里,他总是深沉而忧郁的,没有一个王子应有的霸气与傲气,像他的名字一样,谨慎而恭谦。他的眼睛一定有如潭水一般的深邃,他的脸上一定写满刚毅,可是他的内心却始终缠绕着不可化解的哀愁和伤悲。

我想恪的母亲为什么会成为世民的妃子,这其中也应该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是因为隋亡了她成了亡国奴,为了生存才在后宫中谋取一席之地的吗?还是因为他们之间本身就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因为因为爱情她才挣脱一切,跟随了这个理论上是她仇人的男人?从感情上讲,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我更愿意相信恪是一段爱情的结晶,而不是一场战争或者说是一个王朝覆灭一个女子受屈辱的见证。可是我所看到的史书以及后来很多关于世民的传记中都没有提及这件事。他们津津乐道于世民的纳弟妃为己妃,表示他们人道的批判或理性的同情,他们津津乐道于长孙皇后的仁德贤淑,表示他们最原始的崇敬或最虔诚的赞美。可是没有人想到恪的母亲,或许他们是不屑于这样一个零星的没有意义的片段,或许他们是不愿意这样一个“有伤风化”“没有气节”的女子玷污他们的纸笔。他们把一切都表现的那么理所当然,恪理所当然是一个帝王和一个前朝公主的儿子,一个前朝公主理所当然该成为下一个王朝帝王的妃子。

我一直在想,或许当恪的母亲还是公主的时候,当世民还属于平常的官宦子弟,当他们还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识了,然后这个情窦初开的公主就喜欢上了这个风度翩翩才貌双全的青年,而世民也一定被公主的纯真美丽所吸引。在世民晋阳起兵后,公主一定是痛苦的,但是她目睹了隋王朝的腐败专制,目睹了她父皇的奢华暴戾,最终她跟随了世民,成了隋王朝的叛逆者。

我一直相信,公主是为了爱情才跟随了王子,而不是为了苟求活命。

在我的感觉里,公主总是温柔而坚强的。她是一个没落王朝的背叛者,而这样的背叛是没有过错的。可是在当时她要接受多少世俗的冷嘲热讽,要遭受王子宫殿里多少人的鄙夷唾弃?然而她不去仇恨不去报复,她放弃高贵的身份甘心做王子身边的一个妾。

我不得不想起另一个和她遭遇完全相反的女子,她出身名门,十四岁的时候嫁给了世民成了他的妻。在世民登上宝座面南坐北的时候,她理所当然捧起了皇后的贵冠母仪天下。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史书上给过这位皇后很高的赞誉,然而我并不喜欢她,或许是因为她实在太好了,好到让我不得不怀疑,她是否有着沽名钓誉的企图。可是公主是不同的,她在王子的宫殿里找了一个空间——兴许就是她过去做公主时的那个宫殿,她隐居在那里,过她自己的生活。她不去表白什么,毋庸证明什么,她用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亡亲的哀思,她用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她对爱情的执着。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没有看到这样一位公主——她声泪俱下的痛陈着对丈夫对爱人的控诉,她迫不及待的表明着她的清白与无辜。

恪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中长大的,他有这样一个父亲,他奠定了大唐王朝国富民强的千秋基业;他有这样一个母亲,她敢于放弃敢于追求堪称女史中的奇葩。

我不知道恪是怎么知道他的身世的,或许他自小就在兄弟的冷嘲热讽的话语中不解着,在大臣冷漠敌视中疑惑着,然后有一天,他的母亲认为他有能力承担或者不得不承担上一辈人的恩怨的时候,她退开了所有宫人使女,一盏长信青灯,昏暗的灯火摇曳着两个孤独的影子,她娓娓道来,从文帝开国的丰功伟业一直到炀帝的暴虐无道,从晋阳起兵的人心所向一直到玄武门的血流成河。她细细道来他所受一切不公平待遇的根源:他的身上流淌着两代帝王的血液。

我一直在想恪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一定是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他或许还会痛苦的质问上苍“为什么”。可是在我的感觉里他会微笑,微笑着对他的母亲说:娘,我懂了。恪会小心翼翼的藏好自己的伤口,不让人发现。

史书上说恪最终因为谋反被诛杀,我一直不相信恪会谋反,我更相信那是长孙无忌的阴谋,他有着不可告人的野心,太宗皇帝的“以史为镜”对他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自然知道当年文帝是怎样从宇文氏家夺了天下,而高祖皇帝又是怎样让他的登位变的名正言顺。他也想要“以史为镜”,而恪无疑成了一个障碍,恪“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太宗皇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这怎不让长孙无忌不心惊胆战?如果立恪,他将如何安置?如果立恪,他的野心又将何去何从?他当然“固争”,他为他自己固争,为他的野心固争。他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他的外甥保住了将来,也为他自己保住了将来。可是他并不能安心,恪太过于优秀,既“善骑射”,又有“文武才”,他的优秀让很多人惴惴不安,那些跟随他父皇开创天下的大臣们,那些思想僵化冥顽不灵的官员们,以及那个高高在上却懦弱无能的新皇帝。而长孙无忌正是利用了这无数人的惴惴不安,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我一直恪守着这样的情景,当世民当着恪的面宣布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恪躬身向他行君臣之礼,李治扶住恪,他说的不是“免礼”,不是“请起”,他说“三哥,谢谢!”他是从他三哥手里接过了皇位,三哥把皇位心甘情愿的让给了他。

我想恪他是痛苦的,他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应有的不该只是一个藩王的名号,一块小小的封地。他应有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坐北朝南的荣耀,是整个大唐的江山。可是他无法得到,或者说他不想得到。

我常常在这个地方陷入矛盾,有时我真的怀疑自己能否很好的诠释李恪。我不相信他是一个极具野心的人,但我又希望他具有这样的野心。他应该得到他应有的东西,他应该以自己的方式编织他的皇冠,可是他又不该是残忍的,他不该为了一己的私利加重玄武门的血腥。

所以我只好说他是善良的,他的善良迫使他放弃他的梦想,放弃他的野心,放弃皇位,甚至放弃生命。我一直不相信恪会谋反,我一直觉得长孙无忌所谓的“吴王谋反”就像现在的思想犯罪一样,他没有证据,他能列举出恪招了多少兵买了多少马吗?他能说出恪招募了多少谋臣死士吗?他自然可以说很多很多,多到不计其数——只是尚在恪的头脑里。他向世人解释说他在未雨绸缪,他是在把坏事物扼杀在摇篮里,他真是个伟大的先知,他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圣人。

我把死亡看成是对恪的解脱,是对一个纯洁高尚的灵魂的释放。从那以后他可以不在矛盾不在痛苦,他在天国一定过的很好很好。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宽慰自己,安抚自己。

我想或许这是我最后一次这样毫无顾忌的写写李恪,这样淋漓尽致的表达我对他的情感,可是从今往后,我将要把他遗忘或者埋葬了。现在我的面前有一坐狭窄的桥,有许多人都在争着挤过它,我也加入了这样的行列并且我不想成为落水者。而李恪,无疑成了我的牵拌我的负担,他无时无刻的阻挠我,使我不能专心致志,我在桥上摇摇欲坠,我的下面是波涛滚滚的江河或海洋,我相信我一旦下去,就万劫不复,死无葬身之地了。我不要这样,我要在桥上永远稳稳当当,不管对手是谁,不管竞争多么激烈,我希望自己永远不倒并且第一个到达桥的那边。所以我必须遗忘他或者放弃他。

从这个方面说我不喜欢自己,我是一个爱好跟理想不能相同的人,我不会为了爱好而放弃理想。或许我真的是功利的。我羡慕那些可以跟着自己爱好走的人,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即使让我死后重生一千次一万次我也是办不到的。有时我也很难理解像这样的我为什么会喜欢李恪那样的人,以我的性格不是应该去嘲讽他鄙视他吗?

所以我应该遗忘了,遗忘那个我喜欢的人遗忘那段我钟爱的唐史,甚至遗忘那个被自己不屑的“我”。我所喜欢的李恪所钟情的那段唐史从此也不再被我拾起了。

可是我还是希望在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在我的灵魂肉体真正毁灭之后,我希望有一个人能在我的墓碑上写上“复活”,我想那样无论如何我都会微笑的。

2002年9月15日

(后记:这篇文章写完至今已快有一年了,写这骗文章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很低沉的时期,当时因为某些原因,数学一直不是很理想,虽然总的成绩还算不错,但终究不能完满。记得当时数学只能考到文科的一半,又因为高考模式的变化,不停的恶补政治。可是那个时候却还一直想着学校教师阅览室里那一整套《新唐书》,我知道这样不好,于是下决心不在想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和心里的某个人某段故事做个诀别。记得写初稿的时候是星期六。学校里星期六下午没课,我花了两个钟头写好了初稿。写完以后我觉得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空荡荡的,整个人一点力气也没有,我找了个借口回了宿舍,那天就躺在床上什么也没干。我不知道那次怎么能够说放下就放下,后来也真的不再想什么唐史了。我把时间放在数学上,而我原本不及格的数学也很给面子的青云直上,最终没有在高考中拖我后腿。唯一遗憾的是一向很好的语文差点没考及格,跌破了很多人的眼镜。现在我已经过了那座曾经让我左右为难的桥。现在也真的可以好好找找关于李恪的资料,好好写写李恪的故事。可是,我发现我现在对他真的没什么感情了,某些东西,放了下来就再也拾不起了。对于某些东西,此刻我只能说:我无话可说了。)

 



 清翔兔   Copyright © 2002-2003   wwwmjm.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