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杉基的日子 签 证 小儿小军去美国洛杉机已经四年多了,儿媳小苹、孙女佳佳去了更久,日夜想念。曾想去探望,四年前,当小军拿到绿卡来信要我去美时,也已办了出国护照。可是,看到小苹妈妈先后在美国领事馆签了七、八次证,每次都半夜起床去排队,一排就是一天,还要交几百块钱,头发都熬得完全白了,还没签成,我也没了信心。四年了,我忍着挂念,忍着孤寂,没有动一步。 这次,大儿小闻,三儿小斌先后要去美国出访,都能送我去洛杉矶,我也越来越感到一个人寡居的寂寞,决心去试一试。 想起美国,心头又恨又爱。 从古至今,我们国家都是个爱好和平、崇尚睦邻的国家,“和为贵”、“和睦相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无数古训教导我们国人不仅要和同胞,而且要和外国及其人民和睦相处。几代人经受的战乱,长时期的外强侵略,使全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因此更加热爱和平。七十年代,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政府一直强调安定团结,着力促进世界和平,只有如此,国家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不断改善。这个道理,尽人皆知。和平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已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可是某些国家,特别是美国,老是大声嚷嚷什么“中国威胁论”,借此建立导弹防禦系统,还把核弹头对准我国,真是无中生有,不分是非,混淆黑白,蛮不讲理,霸气十足,怎不叫人恨!? 美国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很多方面确实比我们强,强得多,加上小军一家都到了美国,有亲人的地方,这地方也就使人感到亲切。听说洛杉矶绿化不错,空气也比我们好,小军原先在广州常闹肠胃病,中西药长年不断,去了几年,现在不用吃药了,长了二十斤,瘦子变胖子了。为此,我这个当妈妈的对这个地方也就有了感激之情,爱它了。 小斌帮我填写了签证申请表,送去美国驻穗领事馆,还告知了预约签证的日期。今晨,我在小斌陪同下,到了领事馆外。看到一道铁栏杆栏住了连我在内的成群中国要求签证的人,望望院子里,已有两队叫到预约号的同胞手持各种护照、资料在排队等候,心里又产生犹豫。这时,一个三十来岁的姑娘紧张地从我身后挤过去,钻过铁栏杆和墙壁之间不到一尺的空隙,“呼”地一下进了院,往院中的队伍跑去,却被院内一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半途推了出来,只落得一脸无奈,相当难堪。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让我们持号入院,小斌留在院外。事有凑巧,这位姑娘刚好排在我前面,她前面是个中年男子,我看她仍一脸紧张,就劝她:“不要太紧张,能签就去,签不成就算了,美国也不是天堂。”前面那个男子听了,也说:“对了,我去美国看母亲,她去好多年了,我现在才来签证,能去就去,不能去就不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位姑娘听了,点点头,脸色平静了些。 队伍前移,轮到叫我对号了,工作人员问我预约的号码,我依照小斌告诉我的说:“49号”。他一对手中本子,说:“不对。”我一愣,想起小斌刚才对我说的,也可能是149号,就说:“149号”。他说:“也不对。你到那边2号窗口去查一查。”我只好走到他所指的一个窗口前,看看窗口的小门紧闭,我敲了几下,也没有回音,只好等着。过了一会,来了个小伙子,排在我后面,接着一个妇女也来了,都是来查号的。小伙子说:“领事馆给我们预约来签证的时间,还打电话通知,免得我们像过去那样半夜来排队拿号。可是,电话中只匆匆说个日期和时间,口齿又不大清楚,很容易听错。”原本我心中责怪小斌听电话马虎招来麻烦,原来问题是出在打电话的人身上。三人等了半个多小时,窗口才开,一查记录,告诉我:“159号”。 我这才从院子里进了大厅。大厅门口的工作人员对我手中携带物品作了安全检查。进入大厅,见大厅里外两间,外间十几排座椅上,坐满了申请签证的人,我一惊:“怎么多人,什么时候才轮到我?”幸亏工作人员要我们跟着刚进来的队伍走,来到大厅里间,这里一排五个窗口,队伍分类排在各个窗口前,有的窗口是办移民的,有的是已去过美国、再次来签证的,我排在初次申请签证之列。肩上挎了手提包,左手拿着护照、申请表,右手提了一个五、六斤重的纸袋子,里而装着我的各种身份证,从记者证到作协会员证共六、七种,还有我的长、中、短篇小说(书和剪报),还有我全家人的合影,还有房产证、存折等等,这些都是过去美国的同事要我带的,够份量,加上我已经排了个把小时的队,十分疲劳。我一面勉强跟着队伍往前一步步挪,一面还要遵照工作人员的“指示”,摘去订在申请表格上的订书钉,撕开对折的表格……,累得我筋疲力竭,心跳加快近倍,后悔来这里签什么鬼证。可此刻已进退两难,只有坚持到底了。 站在我前面的三位,两位是一对老夫妇,一位是小伙子,看来都没有签成。那位小伙子被拒签后,赖在窗口不走,还在要求与窗内老外谈话,厅内工作人员过来劝他走开,他只得垂头丧气地走了。论到我了,我走到窗口,窗里一个中年老外对我说了句地道的中国普通话:“稍等一下”,就转到旁边那个窗口,和那个窗口里的一个老外不知谈什么去了。过了几分钟,转回来接过我从窗口递进去的护照、申请表,看了一眼(只一眼),就问: “工资多少?” “4千左右”。 “去美国干什么?” “看望儿子。” “去多久?” “一个月”。近期报纸上说,美国领事馆规定,去美国探亲的最长时间已从半年改为一个月,所以我这么说。 “过去去过外国没有?” “去过泰国”。 “干什么?” “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访泰。” 他拿起我的护照翻了一下,说:“98年的,这么久才去看儿子?” 他转身拿出一张红色硬纸表,撕去一半,递给我一半。签成了。 谈话前后不到十分钟。 |